△四渡赤水戰(zhàn)役圖
1935年1月,在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后,中央紅軍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,來到川黔滇三省交匯的赤水河畔。面對國民黨幾十萬重兵的圍追堵截,中央紅軍采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(zhàn)方針,縱橫馳騁于廣大邊境地區(qū)。1935年3月20日夜,剛剛三渡赤水的紅軍,又重新向東回頭,再渡赤水,并南下一路奔襲,直逼貴陽。您現(xiàn)在聽到的是電影《四渡赤水》對當時歷史場景的真實再現(xiàn)。
△毛澤東與紅軍戰(zhàn)士合影
電影《四渡赤水》:
毛澤東:首先,趁蔣介石在貴陽,造成打貴陽的聲勢,把滇軍調出來,造成敵人認為,我軍要東去與二路軍團會合的錯覺。
周恩來:在清水江上,再加兩座浮橋。
毛澤東:然后我們猛然回過頭來,把滇軍甩在后面,這樣我們就可以像蛟龍入海、自由遨游咯!
△《四渡赤水》電影海報
四渡赤水戰(zhàn)役歷時三個多月,紅軍從此跳出國民黨部隊的包圍圈,開始了新的偉大征程。在二渡赤水奪取婁山關后,41歲的毛澤東奮筆寫下著名詩篇《憶秦娥·婁山關》,詩中寫道:雄關漫道真如鐵,而今邁步從頭越,從頭越,蒼山如海,殘陽如血。